南科大学术成果接连登上世界顶级期刊,展示科研团队强大研究实力

crosscheck 2023-11-10 20:04:48

最近,南科大的学术成果接连登上世界顶级期刊。研究内容涵盖全球环境问题、海洋地壳增生机制、化学物质新合成路径、量子研究、RNA检测技术、金融市场研究等多个领域,展示南科大科研团队的强大研究实力。

3月中旬,《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Globally observed trends in mean and extreme river flow attributed to climate change”(基于观测的全球平均和极端径流量演变趋势及其气候变化归因分析),该研究由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等19家水资源与环境领域国际顶尖团队合作完成。南科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刘俊国为该文章共同作者。

该研究在分析了全球7250个观测站的数据后,成功刻画了全球河川径流量变化情况。研究结果可为预测不同情景下河流系统变化等研究提供借鉴与基础,助力河川径流量受气候变化严重影响的地区进行规划,确保其供水安全,为适应 气候变化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3月17日,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讲席教授Jason P. Morgan团队携手全球知名的海洋研究机构德国基尔海洋研究中心和瑞士资深地球物理建模公司GeoModelling Solutions的五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在《自然》(Nature)发表题为“Extensional Tectonics and Two-stage Crustal Accretion at Oceanic Transform Faults”(《海洋转换断层区域的延伸板块构造以及两阶段海洋地壳增生模式》)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利用最先进的数值模拟,揭示了转换断层处海洋地壳增生的新机制,将板块构造理论中位于大洋中脊的转换断层赋予了新的角色。

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刘言军、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副教授苏峰育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田颜清课题组合作,在自动调控电致变色智能窗领域取得了研究新进展,相关成果以“Automatic light-adjusting electrochromic device powered by perovskite solar cell”为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该研究设计并组装了一种新颖的由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驱动的一体化凝胶电致变色器件,这种自供能的电致变色器件能够随着周围光线强度的变化而快速改变自身颜色状态与深浅,从而达到智能调节光线透过的功能。

此外,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郑春苗团队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Sujong Jeong团队合作,以“极端气温对中国茶叶生产影响(Effects of extreme temperature on China's tea production)”为题在国际环境科学领域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生物系教授肖波研究团队发现了调节神经元(及其他类型的细胞)中一种全新的线粒体代谢活动的机制,该机制将神经活动与ATP产生过程耦联起来,为神经活动激发能量代谢提供新的诠释。该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Developmental Cell。

而植物与食品研究所教授杜嘉木与合作团队在Plant Cell 在线发表研究论文,披露了在植物开花转变过程中,关键的转录因子CONSTANS (CO) 通过其C端CCT结构域调控成花素基因FT转录的分子机制。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贾铁争课题组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Kozlowski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以“Autocatalytic photoredox Chan-Lam coupling of free diaryl sulfoximines with arylboronic acids”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李莹团队在环境化学领域取得研究进展,揭示了环保烟花爆竹排放的颗粒物在比传统烟花爆竹少15-65%情况下,仍然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该研究成果以“A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Fireworks Really “Green” for Air Quality? A Study from the 2019 National Day Fireworks Display in Shenzhen”为题发表在大气学科的自然指数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这一研究详细展示了估算烟花排放的方法,增加了人们对烟花污染的理解,也为研究人员模拟烟花的影响提供了参考,为预报大型烟花汇演的影响以及对可能受影响民众的预警提供了可能。而且,环保烟花既环保(比传统烟花环保)又不“环保”(可以造成很高的污染)的性质也会对各地制定烟花的燃放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玉成与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教授刘雄军合作,从理论上预言了具有扩展但不可热化特征的多体临界相的存在。该研究以“Many-body critical phase: extended and nonthermal”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

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王玉成与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教授刘雄军合作,从理论上预言了具有扩展但不可热化特征的多体临界相的存在。该研究以“Many-body critical phase: extended and nonthermal”为题,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该论文所预言的新多体相将有助于澄清多体遍历相到多体局域相转变的本质,有助于理解热化和本征态热化假说的物理内涵,并促进相互作用无序或准周期系统中的新理论研究。

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李闯创课题组发展了温和的Br nsted酸促进的分子内[5+2]环加成反应,并首次发现分子内氢键调控该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实现了具有挑战性的新颖甾体天然产物Phomarol的首次不对称全合成。相关成果以“Asymmetric Total Synthesis of Phomarol”为题,在中国化学会旗舰期刊CCS Chemistry发表 。该研究为开发新的催化不对称 [5+2] 反应提供了重要的思路,也为Phomarol中四氢吡喃环的生成提供了一条新的生源途径。该研究使用的合成方法还可以扩展到其它具有苯并七元环的天然产物的不对称合成,为进一步生物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后继开展创新药物的进一步药物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金融系助理教授王新杰团队在金融学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发表题为“Funding Liquidity Shocks in a Quasi-Experiment: Evidence from the CDS Big Bang”(“资金流动性冲击的一个准实验:来自信用违约互换大爆炸的证据”)的研究论文。论文指出,资金流动性收紧会削弱市场参与者交易的能力,会导致市场流动性减小和市场价格偏离基础面。当市场流动性枯竭时,交易保证金要求升高,交易损失进一步扩大,这会导致流动性螺旋发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朱雷课题组在地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Global Significant Changes in Formaldehyde (HCHO) Columns Observed from Space at the Early Stag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一文,报道了全球甲醛柱浓度在新冠疫情早期的显著性变化及成因。这项研究工作揭示了疫情早期的全球甲醛变化,并定量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甲醛的重要影响,提供了疫情早期华北地区人为NMVOCs减排的证据。同时该研究还强调了TROPOMI卫星观测对于探索人类排放活动的重要性,为甲醛用于NMVOCs的表征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陈朝宇课题组、物理系副教授刘奇航课题组与物理系副教授刘畅课题组联合研究,发现了“半磁性拓扑绝缘体”这一崭新的物态。相关工作以题为“Half-Magnetic Topological Insulator with magnetization induced Dirac gap at selected surface”发表在顶级物理期刊《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 上。

生物系副教授翟继先团队开发了一种不经过原生质体直接检测植物单细胞核全长转录组测序方法,相关成果以“FlsnRNA-seq: protoplasting-free full-length single-nucleus RNA profiling in plants”为题发表在基因组学领域知名学术杂志Genome biology上。翟继先团队提出基于细胞核测序的全长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方法FlsnRNA-seq(protoplasting-free full-length single-nucleus RNA profiling in plants)。此方法通过结合10x Genomics单细胞测序技术和三代全长Nanopore测序方法实现了单细胞核全长转录组测序。同时利用Illumina测序技术捕获表达丰度信息,并以Nanopore测序技术捕获同源异构体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单个细胞核的转录状态。

生物系、植物与食品研究所、广东省植物细胞工厂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郭红卫教授课题组和中科院遗传所谢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The RING E3 ligase SDIR1 destabilizes EBF1/EBF2 and modulates the ethylene response to ambient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个RING-finger结构的E3连接酶SDIR1能够感应环境温度变化,通过介导EBF1/EBF2的泛素化降解而调控不同温度下的乙烯反应以帮助植物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

Nature Nanotechnology 以“Optical tweezers beyond refractive index mismatch using highly doped nanoparticles”为题发表了南科大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悉尼科技大学杰出教授金大勇课题组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发现了对低折射率纳米颗粒的光力增强的新机制,首次实现了纳米颗粒在无折射率差环境中的光学捕获。这项成果为细胞内光学操控低折射率的细胞器和研究细胞器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一课题组与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合作,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 发表“Oxidative Stress, Endocrine Disturbance and Immune Interference in Humans Showed Relationships to Serum Bisphenol Concentrations in a Dense Industrial Area”一文,研究报道了典型城市工业区人群血清中双酚类有机污染物的内暴露水平,以及污染物暴露对人体氧化应激、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潜在影响。本研究以普通白领人群为对象,首次系统评估了密集工业区内人群血清中9种BPs的内暴露水平。

来源:深圳特区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